John Fryer,出生于1839年,1928逝世,翻译。
姓名:JohnFryer
中文译名:约翰·傅兰雅
国籍:英国
生卒年月:1839-1928
研究领域
傅兰雅在华30余年的时间里,翻译或与他人合译的西学著作129部。涉及军事、航海、采矿、冶金、机械、天文、地理、动植物、农业、医学、数理化、化工、社会科学、工具书等广阔的学术和科普领域。
人物介绍
傅兰雅(JohnFryer)是晚清著名的传教士,1839年8月6日出生于英格兰海德镇的一个传教士家庭,早年在海德中学和布里斯托尔港的圣雅各书院学习。不久,便获得政府的一等奖学金,进入伦敦海伯雷师范学院学习。1860年大学毕业。
傅兰雅的父亲对中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,曾打算到中国传教,但终未成行。受他的影响,傅兰雅从小就渴望到中国去。他喜欢读有关中国的书籍,母亲还为他煮大米饭,以适应日后到中国的生活。少年时代的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“傅亲中”(ChinchongFy-ung)。读中学时,傅兰雅受父亲的影响,加入了圣公会。
1860年,傅兰雅大学毕业以后,接受圣公会的派遣,出任香港圣保罗书院的院长。1861年3月10日,傅兰雅由伦敦出发,经过4个多月的海上漂泊,于7月30日到达香港。圣保罗书院生源主要是香港、澳门和广东等地的贫苦人家子弟。但傅兰雅好像对这里的学生印象不大好,认为他们表情木然,反应迟钝,缺乏勇气。
1863年,为学习汉语官话,了解北京的政治生活,傅兰雅辞去圣保罗书院的职务,接受京师同文馆的邀请,到北京出任教习。他在同文馆每天讲授两个小时的英文,年薪是1000两白银。1865年,他辞去同文馆的职务,接受英华书院的邀请,到上海出任英华书院的院长。他在同文馆的职位由丁韪良接替。
英华书院是在沪传教士、商人及中国官绅共同发起创办的,招收华人富家子弟,讲授英文、中文以及其他课程。英华书院是当时上海高标准的一所新式学校。学校办学之初,就决定收取学费每人每年白银50两。英华书院培养的学生中有日后成为著名启蒙思想家的郑观应。
身为传教士,傅兰雅并不忘传教的宗旨。在英华书院期间,他每个星期日都要讲解《圣经》。有10至15个学生来听布道。但傅兰雅却不赞成在学校内直接传教,认为应该潜移默化地进行,否则书院过分强调宗教色彩,会把学生吓走。他的做法遭到圣公会多名传教士的反对。所以,在1868年5月,他的任期满后,董事会决定不再延聘。当时傅兰雅有四个选择:一是到广方言馆任教习;二是到上海租界工部局任翻译,年薪200美元;三是到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做翻译,年薪800美元;四是专心地做一名传教士,专致传教。经过再三权衡,傅兰雅决定接受江南制造局的邀请。1868年5月20日,傅兰雅向英华书院校董事会正式辞职,往江南制造局就任。此后28年间,傅兰雅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翻译馆的译书工作上。
1866年11月至1868年4月傅兰雅在英华书院工作之余,兼任《上海新报》的编辑。《上海新报》是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,由字林洋行主办,1861年11月创刊,初为周刊,后改为每周三期。主要内容是中外新闻、船期表、物价表、告白等。傅兰雅编辑期间,《上海新报》刊载了不少西学文章,诸如,合信的《博物新编》、裨治文的《联邦志略》、伟理哲的《地球说略》、伟烈亚力的《重学》等书中的有关内容。1867年,《上海新报》还连载了《西算学》,介绍西方的数学知识。
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的28年间,除了译书外,还投入大量的精力,专心地做过三件事:一是创办《格致汇编》;二是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科普学校——格致书院,并创办中国第一家科技书店——格致书屋;三是参与益智书会编辑教科书工作并担任总编辑。
1896年,傅兰雅离开中国,接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邀请,出任东方语言文学教授,并定居美国。1902年,傅兰雅出任该校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,1913年退休,任名誉教授。傅兰雅在加利福尼亚开设的课程有:中国史、日本史、中日语言文学、政治、法律和社会状况,中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,中国和日本的宗教和哲学,中国古典文学,中国文言文和官话等。傅兰雅的工作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。傅兰雅在美国期间,仍牵挂中国的文化与社会。他与中国的老朋友保持着经常的联系,期间多次到中国访问。1896年至1909年间,他还为江南制造局翻译了14本书。为鼓励和帮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,1900年傅兰雅编写了《美国加邦大书院图说》(中文)。1901年他帮助北洋大学联系留学事宜,并将王宠惠等9名学生带到加利福尼亚大学,还担任他们的监督,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,1909年,傅兰雅受美国政府教育部的委派,用英文写了一部《接纳中国留学生留学美国章程》。书中介绍了美国的大学制度、学招生情况、建议与忠告、美国大学一览表等内容。全书共221页,对赴美留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1911年3月,傅兰雅曾捐款6万两白银,在上海创办盲童学校,后又在汉口开办了一所盲童学校。1928年,又命他的儿子傅步兰在上海再开办一所盲童学校。上海盲童学校于1912年1月正式开学。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盲童学校。校址原在北四川路,1915年迁到爱丁堡路。傅步兰曾任校长。日本攻陷上海后,傅步兰回到美国。1949年,该校归公立。
为开展中国的盲人教育,傅兰雅编写了《教育瞽人理论法》一书,介绍欧美等国盲人教育情况、美国免瞽会的发展、盲文及学习方法、预防和治疗幼儿眼病的知识,并介绍了中国广州、福州、汉口、北京、上海等地瞽院的情况。他还命他的小儿子傅步兰学习盲童教育,并到上海任盲童学校的校长,开展盲童教育。1915年,傅兰雅在蒙会见黄炎培时说,他在中国办盲童教育就是为了报答中国人民。
傅兰雅1864年与安娜?罗尔斯小姐结婚。1879年安娜?罗尔斯不幸去世。1882年娶安娜?纳尔逊为妻。
1928年7月2日傅兰雅病逝,享年89岁。
学术研究
1、译书巨匠
傅兰雅在华30余年的时间里独立翻译或与他人合译的西学著作有129部。其中77部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,占该馆全部译书的42.7%,几近一半。其余由益智书会出版。傅兰雅的译书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:
第一时期,1868年至1880年。他与合作者已刊成或出售的书共有51部,已译成而未刊的书有45部。正在翻译的有13部。这个时期的翻译以算学测量等书占第一位,共有22部;水陆兵法等书占第二位,共15部;工艺等书占第三位,共13部;在9部以下的为天文、行船、地理、汽机、化学、医学等书。
第二时期,1880年至1885年。傅兰雅与其合作者共翻译了19部书,其中有12部属于应用科学,5部属于基础科学,其它方面的书有2部。
第三时期,1886年至1889年。傅兰雅与其合作者共翻译了18部书,其中基础科学占15部。
第四时期,1890年至1896年。傅兰雅与其合作者共同翻译了41部书,其中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书籍数目相等。
傅兰雅到美国教书后,又翻译了14部书,写了2部书。
傅兰雅的著、译书籍对中国的科学普及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他的一些译著还成为中国近代科学部分学科的奠基之作。例如,他和徐寿合译的《化学鉴原》、《化学鉴原续编》、《化学鉴原补编》等书就成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奠基著作。为表彰他在翻译工作上的贡献,清廷于1876年4月13日授予他三品衔,又于1899年5月20日授予他“三等第一宝星”。
2、科普先驱
傅兰雅在学术研究的另一方面成就是在科学普及的工作上。在科学普及方面,傅兰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创办《格致汇编》;发起并参与管理格致书院,开办格致书屋;在益智书会担任教科书总编辑。
(1)《格致汇编》
《格致汇编》于1876年2月面世,为月刊。傅兰雅是《格致汇编》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。《格致汇编》是一份地道的科普杂志,内容包括:自然科学知识、工艺技术、科技人物传记、答读者问等。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内容广泛,涉及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天文、地理学、地质学、生物学、医学药物学等,几乎无所不包。《格致汇编》设有“算学奇题”栏,介绍了许多的西方数学知识,物理学方面,介绍了电的发展、摩擦生电、电流、电阻、电压、金属导电等。天文、地理、地质方面曾连载卜舫济的《地理初桄》,介绍地球的形成、地质构造、地形地貌、火山地震等。生物学方面,介绍了多种动植物。在傅兰雅的《虫学略论》中,傅兰雅还介绍了进化论。医学方面,介绍了西医西药的常识和原理。工艺技术方面,介绍的内容也是十分广泛。《格致汇编》还介绍了一批名人的生平事迹,其中有科学家徐光启、李善兰、徐寿、爱迪生,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利玛窦、汤若望,探险家哥伦布、麦哲伦、富兰克林等。《格致汇编》开设有“互相问答”一栏,回答读者的有关科学的问题。开始时,《格致汇编》每卷发行3000册。后增至6000册,最多时达到9000册,除了三处销售点在国外,其余几乎覆盖沿海及长江沿线所有的重要城市。戊戌维新前后,《格致汇编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西学的较理想的入门读物。
(2)格致书屋
格致书屋创办于1885年,地址先设上海英租界汉口路472号,后改为汉口路407号。傅兰雅在讲到其创办缘由时说:“近来格致风行,译书日广,好学之士,争览者多。惟以局刻家刻,购求颇艰,故设格致书屋,使人采取。”格致书屋经营的范围非常广泛,包括各种图书、地图、仪器等,这使得格致书屋成为了当时全国科技图书的集散地。傅兰雅尽一切努力,扩大购书者的范围,他在天津、汉口、汕头、北京、福州、香港等地设立分销处,在其他没有设立分销处的地方,也通过传教士、外国商人和其他一切可能利用的渠道,进行代销。当时,格致书院可以销售到的地方,全国至少有39个城镇。到1888年,格致书院创办3年时,通过各分销处所售出的书达16万册,书款17000余银元。到1897年上半年,销售额达到15万银元。1911年,当身在美国的傅兰雅决定不再管理格致书屋时,上海西文报纸发表评论说,格致书屋是“中国青年学生多年来学习的麦加”。
(3)益智书会
益智书会1877年在上海成立时,傅兰雅被推为这个机构的委员兼负责干事。益智书会决定编写初级和高级两套教科书,初级由傅兰雅负责,教科书涵盖的学科有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博物、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心理、哲学等方面。编写方针是:结合中国风俗习惯,学生、教习皆可使用,教内教外学校能够使用,科学、宗教两者结合。对于最后一点,傅兰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。他主张宗教与科学分离,这一意见未获通过。为此,他一度提出辞职,经挽留,他答应编写非宗教德教科书。1879年,他被推为益智书会总结编辑。以后,这个组织几经改组,但傅兰雅一直是这个组织的重要成员,并一度担任执行主席。傅兰雅编写的新式教科书,从形式到内容,对晚清教育界影响都相当广泛。1902年,清政府颁行新的学制,各地学校竞相采用新式教科书,有相当一部分,尤其是自然科学课程,便直接采用傅兰雅和益智书会的出版物。
3、西学大师的遗憾
其一,傅兰雅感到中国的进步太慢。他说:“外国的武器、外国的操练、外国的兵舰都已经试用过了,可是都没有用处,因为没有现成的人员来使用它们。这种人是无法用金钱购买的,他们必须先接受训练和教育……不难看出,中国人最大的需要是道德或精神的复兴,智力的复兴次之。只有智力的开发而不伴随道德的或精神的成就,决不能满足中国永久的需要,甚至也不能帮助她从容应付眼前的危急。”
其二,傅兰雅对他参与的中国改良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无遗憾。他说,中国人办理洋务的“唯一目的并不是为了启蒙中国,而是帮助中国了解外国人的一些情况,以便能成功地与他们斗争,最后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。”